Loading
基可生醫股份有限公司
  • 繁中 EN
    CLOSE
  • 關於基可
    • 回上一頁
    • 經營夥伴
    • 公司簡介
    • 專家顧問
    • 介紹基因編輯
    • 基因編輯最新消息
  • 開發平台
    • 回上一頁
    • 人源化生物原料產製平台
    • 重組人類膠原蛋白
  • 科研產品
    • 回上一頁
    • 客製化技術服務
    • ACD 3D 細胞培養基套組
    • 膠原蛋白溶液 I #110101
    • 膠原蛋白凍乾 I #110201
  • 最新消息
  • 聯繫
  • Languages ( 繁中 )
    • 回上一頁
    • 繁中
    • EN
  • Copyright © 2019 MIRACLE

基可生醫參加日本橫濱舉辦的Bio Japan 2019,將此次產展的心得與各位分享/撰文:Jack

  • 首頁
  • 最新消息
十月初,基可生醫去了一趟在日本橫濱舉辦的Bio Japan 2019。將此次產展的心得與一些有意思的廠商資訊,簡單整理一下,與各位分享。至於像RIKEN、京都大學iPSC研究所(CiRA)、Takara等超大型單位或公司,就不多著墨了。

(一) iPSC相關技術與產業
日本把iPSC做為重點發展項目,政策有完整的規劃整合與支持(台灣的政府真的要好好學習這一點,特別是長期的整合與支持),以京都大學CiRA為核心,發展iPSC的研發與產業鏈。在iPSC細胞療法的大方向上,日本希望透過基因編輯技術,能產出一種可以適用於每個人的iPSC。
 
因為有好一陣子沒有追蹤iPSC的發展,不敢妄下評論,僅描述所見聞之產品。iPSC培養技術為此次會場展出的最大宗主題,其中又分為兩大部分:自動化培養機台,與各式各樣不含動物來源成分的Culture medium。展出的商家,幾乎都是Mitsubishi、Fujifilm等大財團底下的子公司,讓我有深深的感觸:充足的現金流是研發型公司的命脈,而日本的大財團有很高的願意,投資技術含量很深,但需要長期耕耘的生技業。

 
 
更多資訊請點字體超連結

 


(1) Kaneka:自動化iPSC培養系統/機器。十年前當博後的時候,還需要自己備製病毒來產製iPSC,需要養Feeder,需要手工挑clone。十年之後,有自動化的設備來生產iPSC了。
 
(2) Cellular Dynamics/Fujifilm:iPSC分化技術與培養medium。非動物來源的culture medium是趨勢。

(3) Myoridge:專攻iPSC分化心肌細胞的技術,產品為CarmyA細胞及細胞培養液。
 
(4) SCAD:專攻iPSC分化心肌細胞的技術,產品為3D心肌細胞培養平台及細胞培養液。

(5) iHeart:針對心臟受損之iPSC細胞療法。

(6) Jiksak:神經細胞分化及突觸生長的技術。控制神經細胞突觸生長的技術有意思。

(7) KYOKUTO:細胞冷凍劑的開發,產品為CP-1 細胞凍害保護液。好的Reagent與原料,是良率提高的關鍵。

(二)組織工程與3D細胞培養
伴隨幹細胞產業的發展,應用端的組織工程也在為未來的個人化醫療與藥物篩檢舖路。本次展覽,有兩個單位讓我印象深刻:
 
Cyfuse:先把細胞團塊串成一串,像貢丸串燒一樣。再把貢丸串燒,不,是細胞團塊串,緊密排在一起,細胞團塊就會互相建立junction,形成一整片的組織結構。透過控制細胞團塊串的前後上下位置,就可以做出不同形狀的組織了。

明石研究室/大阪大學院生命機能研究科:開發細胞培養的工法,可以產製3D心肌組織與3D皮膚組織。對於藥物測試用的細胞平台,這個實驗室的技術應該會有很好的發揮空間。
 
(三) 微生物研究與應用
敝人一直覺得微生物是一個寶庫,不管是在醫療應用或是工業應用方面。

(1) Metabio Genomics:這家新創公司,結合大數據分析與腸道菌相研究,在個人化醫療上有很大的應用潛力。已經有超過10家大公司直接投資或是與之建立合作案了。很有潛力的一家公司。

(四) 醣類生物學
完全不熟的領域。不敢亂發表感言。

(1) GlycoTechnica:本次展出的機器,是測量尿液的醣分子,用於監測膀胱病變。

(五) 合成生物學與生物材料
好的材料是產品的基礎,也是產業鏈的源頭。這也是基可生醫的目標:成為一間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生物原料開發及供應商。本次展覽,與生物材料相關的單位如下:

(1) New Energy and Industr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(NEDO):聚焦在微生物與植物平台的法人研發單位。有些題目是著重在植物的蛋白質轉譯系統的研究與優化,也有題目是著重在運用微生物生產生物原料。是值得學習與拜訪的研究所。

(2) COSMO BIO/AIST Kansai:COSMO BIO從AIST技術轉移基因轉殖雞的技術。該技術以PGC細胞進行基因工程,再進而產製基因改造雞,其雞蛋可以量產藥用蛋白質。目前主要的產品IFN-beta要進入臨床前測試。

(3) KAICO:以特殊品系(基因改造過的)的蠶,做為生物合成平台。但其系統的量產規模,目前是無法與細菌發酵系統相比的。

(4) Kaneka:又看到這家公司了。其中的一個研發部門,從細菌生產生物塑膠PHBH,具有可水解的特點。生物塑膠這個題目已經討論好多年了,不是新概念。但環保永續的概念是一定要支持的,所以雖然看不太懂,還是要記錄下來。

(5) Kurabo:以細菌生產之類蜘蛛絲蛋白SVXgro,應用於3D細胞培養。

(六) 基因編輯相關
日本在基因編輯領域的思維,真的很值得我們參考。一是另立山頭,二是開放擁抱。這樣的思維,也展現在下列的幾個單位與廠商:

(1) C4U:這間新創公司從AIST獨立出來。其核心技術是CRISPR/Cas3。Cas3系統與目前最常用的CRISPR/Cas9作用類似,但沒有被美國公司申請專利。日本人為了不要在基因編輯技術上,受到CRISPR/Cas9專利的上位牽制,就想辦法找了一個類似的系統,申請專利,據地為王。
 
(2)EditForce:核心技術是PPR蛋白質。類似於TALEN的結構,PPR蛋白可以辨識並結合特定序列的RNA。這個系統若能開發成熟,用於調控RNA本身的轉譯,會是很好的工具。相較於RNAi只能抑制轉譯機制,PPR可以抑制也可以強化RNA的轉譯。

(3) Sanatech seed:運用基因編輯技術,進行基改農產品的開發。目前已經有GABA-Tomato產品,正等待法規審查,即可上市販賣。關於基因編輯農產品的開放與否,台灣一直都是處於保守的態度,而美國與日本都已經開放了。台灣有非常強、非常強的農業實作人才,其實作經驗卻沒有太多機會,與基因編輯工程結合,真的很可惜。

(七) 抗體工程
抗體工程的演進,對於不同領域的我來說,真的是大開眼界。不敢妄下評論,但希望能將資訊正確地與大家分享。

(1) Sharkey Technologies/愛媛大學:這個實驗室跟漁民合作,從非保育類的鯊魚身上製作抗體,再把優良的抗體生產細胞分離出來,以基因工程的方式,再其他的生物系統進行量產。另外一個抗體的物種選擇。鯊魚抗體的結構不同於哺乳類,有其特殊的優勢與應用面。
 
(2) Pharma Foods International:可以穩定的從家禽類客製monoclonalantibody,作為抗體來源的另一種選擇。

(3) Cell Engineering Corporation:其核心技術是可以快速地篩選及分離單一B細胞,並將其與抗原結合的相關部位的基因,轉殖到其它的平台,量產epitode binding domain。

(4) iBody:其核心技術也是可以快速地篩選及分離單一B cell,並將其與抗原結合的相關部位的基因,轉殖到其它的平台,量產epitode binding domain。

(八)新藥開發
新藥開發是一條漫漫長路,佩服! 本次的展覽沒有太多新藥開發的展出。

(1) TAK-Circulator:針對嚴重的氣喘病患(對於類固醇藥物無明顯反應的氣喘類型),所開發的新藥。正在尋找藥物開發的合作對象。

(九)基因工程操作技術
基因工程技術日新月異,包括了基因編輯等,佔據了新聞的焦點。但還是有一些實驗室,在最基礎的操作工法下功夫,值得一提。

(1) 神野雅文實驗室/愛媛大學:物理背景,核心技術是用電漿把DNA送進去細胞 (micro-discharge plasma gene transfection)。與Lipofetamine系列相比,效率更高而毒性較低,但是需要一台機器來進行操作。

以上就是2019 Bio Japan的參展心得,請不吝指教~

Contact Info

基可生醫股份有限公司

電話:06-5055658
E-mail:Cliff@gecoll.com
住址:744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7號2樓之1E室
本站是採用全世界最先進的SSL
256bit 傳輸加密機制
 
Design by 米洛網頁設計